教学诊改如何靶向“混教”“混学”

发布者:质量监控与督导发布时间:2019-06-12浏览次数:145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9年01月15日04版

    靶向本是一个医学名词,是指对分子、细胞、个体等特定目标所采取的行动;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进行治疗。之所以在此提出“靶向治疗”的概念,是因为笔者一直认为职业院校的教学诊改与医院的常规体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用医疗的“行话”来讲,推进教学诊改的目的,其实就是敦促自我检查并主动改善,同时形成制度和习惯。也就是说,通过自觉体检知晓自己的健康状况,再进行综合分析对症就医,最终实现身体被调理得越来越好。而用教育的“行话”来讲,则是在学校愿意主动自我完善的前提下,查找“大教学”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落实改进,并逐步形成制度、上升为文化,最终实现办学越来越好。

    据此,职业院校要推进教学诊改,就必须首先理清当前教学工作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显而易见,“混教”与“混学”堪称影响职业院校办学质量提升的“致癌位点”,这一乱象已经到了必须“定点清除”的程度。那么,应当如何运用“靶向治疗”方式治理“混教”与“混学”?

    在许多人的常规思维中,“混学”是由于学生贪玩不肯学习,特别是沉迷游戏荒废学业引起的,必须重拳出击从严治理,轻则“本科转专科”,重则延迟毕业或直接作退学处理;而“混教”的根源是一些教师不负责任,工作缺乏责任心,必须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挂钩。

    然而,“混教”与“混学”现象的形成,其根源真的那么浅显吗?这种判断显然不够科学、不符合事实。如果尚未真正搞清楚“混教”与“混学”的“致癌位点”,就进行所谓的“靶向治疗”,势必只能停留在治标的层面上,而不能彻底清除。很多时候,通过严苛的专项整治手段看似治好了,然而一旦整治有所松懈,“混教”与“混学”必将卷土重来、依然故我。尤其是这种只治标的做法,还会导致“混教”与“混学”越来越严重,进而成为真正的“癌症”。

    要彻底治理“混教”与“混学”现象,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看到“状”与“症”,更要看到“因”和“源”,真正找到导致“混教”与“混学”现象久治不愈的“致癌位点”,然后再根据“靶向治疗”原理,在“分子”层面以特定的“药物”进行“结合式”破坏,或是直接改写其中的一个“基因片段”,进而实现彻底治本。我们不妨分别站在教师与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混教”与“混学”。

    对于学生来说,在他经历升学考试进入高一级学校后,大都踌躇满志,对未来抱有美好期待,即便是那些因为考分较低而不得不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到了新的环境也常怀不甘之心、立志洗心革面。从这个意义上讲,绝大部分新生都不是天生不爱学习。他们之所以会逐步堕落成为“混学者”,必然是复杂的外因通过影响内因而产生了负面作用。可以想象,一个学生在中学复习迎考阶段肯定吃了很多苦,考上大学以后,宽松的管理模式、自由的生活环境,不可避免地会令其内心深处的“偷懒”本能逐渐膨胀。而如果学生“挂科”以后仍然没有教师提醒和追究,肯定会“下雨天拖稻草,越拖越重”;而如果学生“挂科”很多却照样不影响顺利毕业,临毕业前学校都会统一“清零”放行,这种制度经过代际相传之后,必然影响后届学生的学风,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如果教师“混教”不负责任,学生根本学无所获,逐步“混学”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再用同样方式分析教师的“混教”。大凡为人师者,自甘落后于人者少之又少,特别是高校教师更期望以自己的博学精艺能力强赢得学生敬重,所以教师“混教”必有外因使然。众所周知的是,高校教师大凡能够贵为教授者,均较难见到扎根于一线课堂,而普遍热衷于在外讲座,或承揽各种“性价比”高的课题、项目,只有那些学位尚未拿满、职称尚未到顶、名声尚不够响的讲师、副教授,才不得不立足讲台去挣形同鸡肋的“工分”,领取与辛勤付出不相匹配的工资。长期挣扎于如此环境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定力和爱心,没有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之爱,再不幸遇上一群不太爱学习的学生,撞钟式的“混教”也就不可避免。此外,也有一些略有成就、小有名气的教师,混淆了自己校内校外的职责,错把教学当副业,这也是“混教”的一种类型和成因。

    可见,“混教”与“混学”的深层次原因都不只在于态度,而是外因影响了内因,是管理制度出现了问题。因而,所有的“教风”“学风”突击检查都属于治标,都无异于外科医生“剪箭尾”。要想根治“混教”“混学”,必须瞄准“致癌位点”,实施“靶向治疗”。

    诚然,此文的最终目的不在于阐述如何纠正“混教”“混学”,而是想以诊断查找“混教”和“混学”的“致癌位点”为例,唤起更多职教同行敢于直面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对课堂教学、学生管理、课程建设、专业发展等各个领域进行专项诊断,并以“靶向治疗”方式对各个“致癌位点”实施定点清除,最终实现职业院校育人质量的有效提升。

(作者:王寿斌,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