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源:这个春天,高职扩招面临的严峻挑战

发布者:质量监控与督导发布时间:2019-04-15浏览次数:1122

正值春分时节,大地一片生机。这生机洋溢在泛绿的枝头,也充盈在职教人的心里。今年立春与除夕同日,雨水与元夕携手。两会前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宏图大略与《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职业教育的浓墨重彩,一起让这个春天里的职业教育,有了更多的期待,但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是的,在职业教育这块希望的原野上,只有更加辛苦地耕耘,才有可能绽放更美的花朵。

如果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是中国职业教育继续前行的任务书的话,那么,《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今年高职院校扩招一百万学生的决定,则是中国职业教育大步前行的进军号。3月27日李克强总理考察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时再次提出:“希望学校不光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还要通过完善考试招生办法,多招收一些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

扩招百万,挑战是严峻的。因为,与传统的只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不同,扩招数量与扩招对象的“双增量”,前所未有。对此,高职院校必须有观变沉机的应对,必须有高瞻远瞩的谋划,必须有言能践行的措施。

这次扩招的决定,是面对世界百年之大变局,国家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加强和改善以就业为底线的宏观调控,将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的一项前瞻性决策。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做出“脱胎换骨”的改变。而这一“脱胎换骨”的变化,关键又在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能否出现革故纳新的变化:

一是对类型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如何从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向类型教育的办学模式转变?

二是对就业优先政策的深刻认识:就业首次与财政、货币成为国家三大宏观调控政策的工具,职业教育从教育领域“置顶”于宏观政策领域的变化,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又如何进一步将自身价值与历史重任紧密链接呢?

为此,揆情度理,审时度势,高职院校需要做出更加敏锐的反应,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取得更加扎实的效果。一定要将扩招与职业教育新的战略占位紧密联系起来,当就业置顶而成为宏观政策的调控工具之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也就跳出了教育领域,提升为或者也就置顶于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教育手段。这是基于人力资源供给侧深邃思考的结果,是一种通过社会政策进行逆周期调节的手段,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变化是全方位的。但变化并不遥远,变化就在眼前。在务虚的观念发生变化之后,最需要的是实质性的变化。

这第一变,是生源之变

今年扩招百万,生源在哪里?在多数高职院校近年来面临生源之困,陷入所谓“生源危机”之时,如果高职院校还只是停留在传统面向应届毕业生,即通过高考来获得生源的定势思维的话,那么,此问题难以化解。

因为,第一,应届生源是个定数,是有限的。若将扩招生源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视为高中阶段的毕业生,就包括普通高中(800万)和中职生源(约500万)。这里要特别关注的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应鼓励其更多地报考就业率远高于普通高校的高职院校。还要特别关注对中职毕业生扩招的“度”。就业率十年来始终稳定在95%的中职毕业生,是未来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年轻的技术工人的主力,是中国实体经济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德国、瑞士及日本的经验都表明,技能的精湛需要更多的年轻人较早地接受专门训练,如此才能成为高技能人才。因此要防止因中级技术工人缺失而出现减缓甚至影响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情况。扩招后不直接升入高职院校的应届中职毕业生,是国家经济建设亟需的青年技术工人后备军,从终身教育维度来看,还是潜在的、具有丰富的职业经历和职业经验的未来的高职生源,是大国工匠的预备队。

第二,社会生源数量更大,更为广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农民工约2.88亿,退役军人约0.57亿,下岗职工每年约0.1亿,三者相加约3.5亿人。此外还有残疾人约0.85亿,四者相加则超过4.4亿,占全国14亿人口的三分之一,大多数接受过初中阶段教育。若其中接受过高中阶段教育的人数,即使只有10%的话,也将高达4400万人。需要指出,不能将这些社会生源视为二流、三流的生源。其实,与从校门到校门的应届生源不同,社会生源所具有的实践经验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知识,对其进行教学的效果会更好,更符合企业的需要,更有利于其成为高技能人才。尤其是社会生源中的很多人,曾经历过高考“失利”或“失学”的挫折,因而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会更加珍惜,学习的动机将更强。

还需指出的是,在4.4亿人口中约有70%左右,即约3亿人为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特别是在我国现有的1亿多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近6千万。 因此,有专家认为,扩招政策落地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是如何把握中职人群和高职人群的培养比例以及生源。“如果不能避免学历追求趋向、不能扭转很多人不愿从事专业技能工作的思维,就依旧解决不了蓝领人才的缺失问题。”(熊丙奇) 这意味着,在高职扩招的同时,中职也可将更多初中或初中以下的人群作为社会生源,纳入扩招范围,这将使得高中阶段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要求,由应届生源扩展至社会生源,从而具有更大的张弛空间,也能确保经济发展必需的技术工人的基本规模。为此,《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中职学校要“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基于此,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鲜明地指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由此,扩招由应届生源延展至社会生源,两者兼顾,生源将不再危机。

这第二变,是教学之变

扩招生源之中,非应届生源所占比例将更大。如何进行教学?与学业成绩相当、出生年龄相近、社会经历简单的应届生源不同,社会生源的类型多样:这里有经历过从相对落后的农村到比较发达的城市打工艰苦生活磨练的农民工,这里有经历过从曾拥有稳定收入到因技术进步导致结构性失业产生心理巨大落差的下岗职工,这里有经历过从纪律严明的军旅生活锤炼到复原退役到地方需要重新谋职的军人,这里还会有经历过从人生的不幸甚至失去生活信心到重拾自我而自食其力的残疾人士。特别是,社会生源中结婚有家庭有儿女的人会占相当大比例。由于社会经历各异、家庭背景不同、学业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了不同于传统的针对单一性应届生源的教学模式,向多样性社会生源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因而需要“伤筋动骨”的改革与创新。

因此,具体的变化要求:

第一,专业建设的针对性:从泛在到定制。对社会生源招生的专业,要根据社会生源的个体以及群体的相关经历和特点,更多地在面向区域经济或行业企业亟需并且就业前景良好的领域里开设相关专业;

第二,课程开发的应用性:从存储到应用。对社会生源开设的课程,要更多地从基于知识存储为主的学科课程,向基于知识应用为主的行动课程,特别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任务或模块课程转变;

第三,教学组织的灵活性:从单一到多元。要考虑对应届生源和社会生源是实行单独组建教学班还是混合组建,对社会生源实行按照类别组建教学班还是按照年龄组建;

第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从抽象到具象。教学过程的实施要更多地由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陈述性知识传授方式,向由学生主动、教师随动的过程性知识的习得形式转变。

基于此,《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开展教学。由此,扩招由应届生源延展至社会生源,两者兼有,教学必须随动。

这第三变,是建制之变

扩招百万生源,并非权宜之计。一方面,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定位是一以贯之的: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一种将社会经济发展与个体生涯发展有机集成的教育。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从民生领域走向宏观政策领域,成为应对世界百年之大变局中保持国家稳定、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之举。再者,高达4.4亿的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残疾人群中,如前所述,若其中历届高中生占10%,也将高达4400万人。假如年招百万,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历史任务。怎么办?要从面向应届生源、学习年限固定、从校门到校门的学校建制,亦即学校的机构设置,向面向应届和社会生源并重、学习年限灵活、“学习—就业—再学习—再就业”的新的学校建制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因此,具体的变化要求:

第一,学校部门的重构,从共性延伸至个性。要由普教学校部门的设置向独具特色的职教学校部门的设置转变,扩招是否只是单招或培训任务的扩充,是否只是继续教育学院的任务,还是应建立与产业、行业、企业以及社区、工会、妇联或青年组织合作的定向招生机构?需要破题。

第二,资源配置的多样,从校内延伸至校外。扩招后的教学设施以及校舍,是挖潜、改建或扩建、新建,是定界于校园内或者租赁校外民宅民宿,抑或是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共建共享,或采取居家走读形式?需要破题。

第三,学籍管理的长效,从终结延伸至终身。扩招后,将从传统的基于应届生源三年学制的终结性学籍管理,向基于国家学分银行和学生学习档案,即有利于学生接受再教育的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的终身性学籍管理转变。

第四,学制形式的多元:从单制延伸至多制。由于传统的成人教育采取周日制、晚间制、插班制有可能使学习碎片化,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为此,扩招后会出现从单一的学年全日制学习,向多元的“分段全日制”,也就是以几个月为时间板块的分段全日制学习转变。

基于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改革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提高办学质量。”《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指出,“建立健全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等办学标准,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由此,扩招由应届生源延展至社会生源,两者兼具,建制必须重构。

早春二月。高职扩招百万,一石激起千层浪。生源之变、教学之变和建制之变,是改革与创新的呼唤,也急切地呼唤着配套的考试招生政策的迅速落地。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跨界的职业教育需要整合的思考,整合的职业教育需要重构的设计。这是改革之变,也是创新之变,更是发展之变。

借助于高职扩招的机遇,一个更加开放、更有活力、更富潜质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将屹立于神州大地。

(作者:姜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