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发布者:质量监控与督导发布时间:2022-09-26浏览次数:1627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苏教育现代化2035》《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江苏职业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全省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 现代职教体系不断优化。中职实施“领航计划”,立项建设50所省级一流中等职业学校;高职实施“卓越计划”,立项建设22所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20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其中高水平学校7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学校13所,入选总数、学校和专业群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优化五年制高职布局,突出长学制培养特点。支持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全国首家公办职业教育本科学校。系统构建“职教高考”制度,中职学生通过参加职教高考升入高一级学校,打破人才培养“天花板”,学生成长路径逐步畅通。不断优化一体化培养体系,形成了“对口单招”、五年制高职和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三条主渠道,70%以上的中职学生自主选择就读高职,近 20%高职学生通过专转本等渠道升入本科就读。

2.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率先建立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分29个专业类进行“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综合理论+专业基本技能”统一考试,引导中职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出台系列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推动中职、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等方面衔接贯通。打造144个高职高水平专业群,认定279个中职现代化专业群、114个五年制高职现代化专业群。立项建设江苏省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810门,其中72门入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占比达30.7%。立项建设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56个,13个团队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实现“十一连冠”、教学大赛获得“九连冠”。在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江苏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均为全国第一。入选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535本(套),占全国规划教材总数的13.5%。

3. 改革创新步伐持续加大。部省共建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全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单元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颁布全国首部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省级地方性法规《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常州市获批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入选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27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成立首批11个省级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发布制度,定期发布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预警报告。推动教学方式转变,实施 “岗课赛证”融通,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学徒制专业数158个,2.4万名学生参加学徒制培养。全省职业院校合作企业近3万家,累计开发课程1.5万门。

4. 服务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牵头制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构建江苏吴江、上海青浦和浙江嘉善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协调机制,为全国跨省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作出重要尝试。服务中西部地区脱贫攻坚,与新疆、西藏、青海、陕西、贵州、云南、辽宁、海南等8省区开展对口协作,是协作规模最大的省份。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服务,在16个国家设立办学点43个,输出教学标准247个。职业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50万名左右技术技能人才,全省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由14.5年增长到15年以上,全省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972人。为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企业员工等提供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2019年以来高职院校社会生源数量累计达6.11万人,超额完成国家高职扩招任务。职业院校年均社会培训量超过500万人日。全省先进制造业等重点行业新增就业人员有70%来自职业院校,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7%以上。70%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县市就近就业,90%以上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江苏省内就业,职业教育为服务和改善民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江苏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经济实力、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文化软实力,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

1.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支撑需求愈加突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江苏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科学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演进以及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制造强省、开放强省和数字江苏、美丽江苏。其中,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升级、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作用不可或缺,面临着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2. 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对职业教育的增值需求愈加突出。江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高水平实现学有所教,就业更加充分更有质量。职业教育对于提高人民群众技术技能水平、就业创业能力,促进青年多样化成长成才,服务江苏人民实现更高品质生活、走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承载着非常宽广的社会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3. 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对职业教育的提升需求愈加突出。江苏职业教育基础好、底子厚、成果丰,是全国职业教育的“排头兵”,也是江苏教育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支撑。“十四五” 时期,在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的“版图”中,江苏职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面临着更多的政策利好和发展预期,必将更大力度提升贡献度和影响力。

与此同时,对照发达国家新标准、现代化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江苏职业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尚不完善,中、高、本人才培养体系一体化设计尚未完全贯通,中高层次比例仍然较低;部分院校办学目标和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专业类别与产业发展不够匹配,社会服务贡献度还需进一步提升;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投入大、成本高,但投入不足的矛盾较为明显;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不足,产教融合不够深入。江苏职业教育亟需在“十四五”发展中,创新思路、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在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新突破。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突出类型教育定位,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推进五年制高职高质量发展,巩固高职专科教育的主体地位,加快推进职教本科建设,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建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强化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改革创新,积极稳慎推进中职学校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纪律和作风建设。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着力培养具有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精湛技能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坚持产教融合。服务国家和省重大战略,深度融入区域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推进职业教育协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加快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创新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模式。落实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提升培训效能,拓展办学空间。

——坚持深化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层次分明、衔接紧密、结构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好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样板,深入推进省域一体化改革,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统筹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衔接,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协调发展,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三)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到2025年,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全面达标,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匹配度大幅提升。每万名劳动者高技能人才达1000人左右,职业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达50万人以上,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明显提升,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参与的办学格局不断优化,职业教育成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江苏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模式得到普遍认可,为国际职业教育提供“江苏方案”。

2. 具体发展目标

——打造全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示范区。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建立高效协调的省级统筹机制,区域统筹规划能力明显增强。教育链与产业链紧密联结,产教融合的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多元办学新格局基本定型。“职教高考”成为中职毕业生进入应用型本科、职教本科的主渠道。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新路径新机制取得突破。深入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以片带面在全省建立具有江苏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打造全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样板。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强化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主体地位,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优化各层级职业教育办学比例及专业结构,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渠道,切实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体系。

——打造全国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高地。一体化健全职业院校标准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衔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教材建设质量,推动“三教”改革走入深水区。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推进行业企业参与育人和评价全过程。政府依法治教、学校依法治校、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格局更加完善。

——打造全国校企命运共同体深度合作标杆。构建多方协作的校企合作政策扶持环境。搭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合作平台,建成一批与职业技术标准对接的资源共享型高水平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产业学院。产学研结合得到加强,职业教育与经济结构有机结合,校企多边技术协作实现共享共赢,职业院校具有较为丰厚的技术技能积累。

——打造中国职教改革成果重要展示窗口。江苏成为技能型社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省级试点,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打造江苏“郑和计划”品牌,进一步提升江苏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契合国际产能合作需求,协同企业“走出去”,开发对接国际产业调整升级要求的职业标准、专业标准、课程体系及专业认证体系,加快中国标准国际化推广。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构建职业院校“三全育人”格局。整合育人资源,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维联动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创新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校一品”和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一校一品”建设,遴选一批典型学校、品牌项目和特色案例。

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思政课课程和教材体系,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培育思政课示范课堂和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引导建立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督查。

加强学生综合素养养成教育。扎实推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并重,加强通识教育,夯实学生文化基础。加强艺术类课程建设,注重美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开设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拓展性艺术类课程。加强体育课建设,加强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测试,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建设专业化工作队伍,加强学生心理筛查,推动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建设。

加强劳动教育与劳动意识培育。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结合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系统开展劳动教育,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将劳动意识培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环节,大力弘扬新时代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等职业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完善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加强区域统筹,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完成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创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式,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支持做优做强特色县域职业教育中心。继续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实施“双优计划”,引导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建成一批优秀中职学校和优质中职专业(群)。

巩固高等职业教育主体地位。滚动支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持续建设省域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开展高职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优化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科学设置一体化设计、长学制培养学生的比例。加强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和专业证书的衔接,提高获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生比例。

推动职业本科教育创新发展。高标准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支持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的骨干专业申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努力扩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到 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

推动各级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系统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应用型本科学校、职业本科学校招收更多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合理确定中职专科、中职本科贯通培养招生规模,适度扩大专科本科贯通培养招生规模和普通专转本招生计划。到2025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就学的比例持续保持在70%以上,五年制高职招生规模保持在同期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体规模的30%左右。

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推进职业院校资源继续面向基础教育开放,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职业体验纳入研学旅行教育教学计划。促进普职融通,在综合高中班基础上探索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互选、资源互通、师资共享、学分互认。鼓励职业院校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完善注册学习制度和学习服务措施。持续深入开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推动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培训的学分认定和累计。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在岗继续教育制度,引导设区市政府加强补贴性培训的统筹。推动职业院校联合社区(街道)共同建设社区教育基地,举办社区学院、老年大学。面向企业在岗职工、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城乡待业人员、老年人等社会群体开展灵活多样的职业培训和能力培训。到2025年,省高水平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年培训人次达到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

(三)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健全质量标准与制度体系。系统研制实施各层次职业教育的省级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标准、技能教学标准、岗位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鼓励各地会同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制定更加契合生产一线的职业教育地方标准。持续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与毕业生跟踪管理。健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公开制度,优化改进省、市、校质量年报发布制度。科学运用评价结果。

加强育人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将企业岗位需求、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技能大赛要求融入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课堂革命”,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模式,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方式,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遴选200个“课堂革命”案例。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建立高职院校技能抽查和实习报告抽查制度。

提升教材建设质量。加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开展统编教材和规划教材的常态化培训,引导地方、行业和学校按规定建设地方特色教材、行业适用教材、校本专业教材。支持职业院校开发一批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强化设区市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管理工作。设立省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奖。

提升职业教育教科研水平。整合职业教育研究资源,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系统性研究。构建全面覆盖、跨界协同、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科研协同攻关能力。探索成立省级层面教学质量监测研究中心,支持学校推动基层教研室、教学团队等教学组织创新,大力提高一线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四)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探索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体系。研究、制订中职、高职、职业教育本科到应用型本科的 “双师型”教师标准,引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职业院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德技双馨、专兼结合、守正创新、专业发展”的建设理念,重点打造一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以教学名师、技能大师为示范引领,形成组织化、制度化、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发展共同体。

改革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评价体系。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职业学校的实际需求引进、评价、聘用教师。完善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加强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的检查指导,引导职业院校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实践技能和教育教学实绩等作为教师评价、职称评聘、岗位晋升和绩效分配的主要依据。

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体系。坚持以“三教”改革、1+X证书制度试点为重点,以国家级和省级培训为引领,进一步落实五年一周期全员培训制度和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发挥高等学校和产教融合企业双主体作用,重点建好50个左右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积极推进“师范教育+企业实践+跟岗实习”的一体化培养培训工作,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水平。

规划建设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推动高水平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高水平大学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和专业建设,稳步扩大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探索建立普通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培养职教师资机制。

(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引导职业教育资源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定期发布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预警报告。引导职业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需求,适度超前进行专业布局,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加快推进传统专业改造升级,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增设家政、养老、托育等民生紧缺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加大涉农专业招生力度,鼓励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

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质量评价。支持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将企业办学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推动校企合作开发与产业岗位群相适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每年从行业企业选聘 200 名左右的产业教授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统一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经费支持政策,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新路径新机制,支持国有企业按照岗位总量的 5%设立学徒岗位接收学生实习实训。

推动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推进产业园区、行业企业、职业院校、金融机构等加强合作,联合组建产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服务平台。设立专项技术研发与应用课题,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引导职业院校校内教研机构、教学团队、名师工作室等深入开展技术技能研究与创新,并将技术积累成果充分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人才培养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遴选一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每年立项一批校企合作技术攻关项目或成果推广项目。

(六)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体系。实施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广应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持续加强省级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按需推动省、市、县、校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探索形成各级平台之间的资源协同机制。开展职业教育智慧教育示范校建设,探索职业院校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实现全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全部达标,遴选一批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推进职业教育数字资源提质扩容。统筹推进全省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课程、教材、实习实训等数字资源建设,构建各级资源库互为补充、使用广泛的应用体系。推动校企双元开发融媒体教材及配套数字化资源。利用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指导建设一批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生态系统。遴选建设一批省级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字化教材和专业资源库。

构建职业教育数字化治理体系。加强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准入管理,健全数字教材及其他数字教育资源内容审查机制。积极推动将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情况纳入市、县(市、区)政府履行职业教育职责督导评估和职业院校综合考核。鼓励设区市、职教联盟、行业组织等共同推动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推进基于数据的实时、常态化质量监测和评估。加强数字资源应用培训,提高职业院校师生信息化素养。支持数字相关专业建设,培养数字人才,助力产业数字化。

(七)拓展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

深化职业教育区域协同发展。聚焦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加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打造一体化发展标杆,为全国跨省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贡献范例。深化职业教育东西部协作,通过建设专业联盟、教学共同体等新型方式,开展多方位协作交流。推进全省职业教育南北结对帮扶合作,以市域结对、校际携手为主要形式,开展专业合作、师资交流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提升全省职业教育整体水平。

建设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高地。实施留学江苏行动计划,招收外国留学生或承担国际职员教育培训任务。开展江苏高校中外校群合作平台建设项目,建设江苏高职院校“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合作联盟等。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形成一批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鼓励高职院校牵头和参与双边和多边职业教育联盟或协作组织。支持职业院校从国外引进高层次人才来苏开展教学科研。

推动江苏职业教育“走出去”。实施江苏职业教育“郑和计划”,推动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携手企业,服务江苏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支持职业院校建设“鲁班工坊”,拓展办学内涵。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本土人才培养,开发国际可通行的教学标准。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参与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制定、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为世界职业教育贡献中国方案和江苏智慧。

(八)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健全教师评价机制,引导设区市、职业院校完善教师考评制度,加强师德表现和思想政治素质考察。鼓励与引导教师积极承担产学研用和社会服务,将职业教育的改革研究书写在课堂里、厂区里、项目里。健全学生成长成才评价机制,严格学业标准,探索学生增值评价,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过程质量监测与自我评价,切实发挥学校质量保障主体作用,到2025年,全省高职院校实现首轮诊改省级复核。

完善职业教育分类考试制度。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突出省级统筹,实施多元录取。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逐步实现中职学业水平考试与中职职教高考接轨,使职教高考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的主渠道。实施普通高校“专转本”选拔考试改革,试点专业综合技能现场测试,形成重视专科阶段专业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良好导向。

完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建立发展改革部门牵头,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有关行业组织积极参与的产教融合推进新机制。贯彻《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各方深度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和现代学校制度。支持建设一批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标杆行业和企业。鼓励职业院校在专业(群)、二级学院层面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工培训中心、继续教育基地。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党的领导和组织保障

全面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完善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职业教育工作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省职业教育工作。选优配强职业院校领导班子,开展职业院校校长和干部教师治理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二)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

进一步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逐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使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公用经费标准达到当地普通高中的1.5倍。五年制高职后两年生均经费力争到“十四五”末达到省定标准。高水平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定额标准执行普通本科同等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探索将中职助学金覆盖范围扩大至三年级。深化职业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健全职业教育分级管理体制。

(三)强化统筹管理和督导评估

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办学、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省级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作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支持技工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分别增挂校牌,享受对方相关支持政策。强化目标管理,探索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成效纳入设区市政府综合考核,完善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地区激励办法。加强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将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及实际成效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的重要内容。

(四)营造良好氛围和发展环境

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注重挖掘职业院校优秀师生、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典型事迹,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树立职业教育的好口碑。组织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重点赛事,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办赛。探索从优秀产业工人和农业农村人才中培养选拔干部机制。推行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等方面与普通院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